490793
post:490793

陈静读后感

  • 发布时间:2015-03-05 22:42
  • 作者:陈静
  • 点击量:

                           读《阅读教学设计要诀》有感
                                               陈静
    寒假读了一本书《阅读教学设计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很有收获。本书作者王荣生,是浙江大学教育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语文课程研究基地负责人,他主要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出版了多本有关语文的书籍。
这本书王荣生教授谈了很多关于阅读的观念,阅读的意义,阅读教学的意义、任务等,还带领读者进行了很多的文学鉴赏,他的很多观点都非常有时代感,尤其谈到阅读教学环节的一章让我特别受启发,不但非常赞同,而且学习到不少方法。
    在“教学环节”一章中,谈到“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的概念,这是两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活动,“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要趋向一致”,这才是一堂好的语文课的较高标准。“教的活动”一般是教师“讲”、“问”,教师“讲”的效果不在学生的听,而在于引发学生更好地、更充分地去感受、理解课文。教师的“问”是要促使学生思考问题,促使学生去探究课文的意思和意味。所以“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既有密切联系,又必须区别开来,尤其不能以“教的活动”来代替学生“学的活动”。这点是我特别赞同,但又特别困惑的,常常精心设计好的提问,本以为可以带动学生深入的思考,结果却常常以冷场收尾,学生似乎不感兴趣,或不愿反馈,举手寥寥。
    由此,王教授总结出了问题的症结:以“教的活动”为基点。也就是说,教师会把“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混淆,这样往往导致老师以自己“教的活动”来代替学生“学的活动”,这是我们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而问题的症结就是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以“教的活动”为基点。这种观点表现在教师的备课方式为:
    “我就是要教这些”
    “我就是要这样教”
教师整个备课活动乃至他的课堂教学,是站在“教”的立场上、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确定、来设计的。因此,就会导致前面我自己遇到的种种尴尬的冷场场面。对此,王教授进行了两方面的概括,也就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两种奇怪的现象:
    (1) 教师“教的活动”结构完整,学生“学的活动”零散、没结构。
    (2) 教师“教的活动”相对丰富多样,学生“学的活动”呆板、单调。

    解决途径:转向以“学的活动”为基点。也就是在教学内容确定的时候,着重考虑学生需要学什么;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着重考虑学生怎样学才好。
    语文教师的备课功夫,要花在学生学习起点的辨认上,要花在学生学习重点,即一节课最终所形成的学生学习经验的确定上,要花在2-3个环节的把握上,要设计2-3个能够使学生充分展开学习的教学环节。换言之,语文教学设计主要不是设计教师做什么、怎么做,主要不是设计“教的活动”,而是设计学生做什么、怎么做,设计“学的活动”。
    最后,王教授还提出了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之建议。
    一、 在备课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
    二、 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三、 在反思中关注学生的学业样本;
    四、 最好要有课堂观察的工作表和课后反思表。
下一篇:杨滢萍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