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其实很美》有感
《教育其实很美》作为一本著名小学校长的体悟之作,无疑既有教育家的高屋建瓴,又更接地气,贴近一线教师的实际需要。读完之后,我收获良多。
一、教师的成功来自执着的教育信念
关于教育信念,书中这样写到,“要坚持不抛弃、不放弃、不冷漠,相信教育会使他改变,这就是当教师不能丢掉的教育信念。”“最好的教育就是用50种方法教育一个学生,最糟糕的教育就是用一种方法教育50个学生。如果不能让学生变得更好,至少不能让他变得更糟。这就是做教师的底线。”不可否认,当面对一些反反复复、挑战教师忍耐极限的孩子时,我也曾一度曾动摇过坚持的信念——随他去吧,毕业就好!可是,教师的良知和道德底线责备着我——每一个孩子人生都没有重头再来的机会!读完书,我发现自己该去反思,学生没能跟上已有的教育方法难道只是他的问题吗?我有没有努力用心去寻找适合他们的第n种方法? 课堂应该是燃烧起学生热情的、亦静亦动的空间!在自己的课堂里,要努力更多的找到学生们的思维兴奋点,激发起学习困难孩子的学习热情,尽力去帮助他们收获快乐和自信。
二、教师的成功来自零距离的心灵交流
关于为师之道,书中写到,“好的教育是‘当春乃发生’的,因而能带来‘润物细无声’的美妙效果。”是啊,如果教师能够理解和尊重学生,顺应他的心中渴求,真正在乎他的成长需要,孩子才可能自然接受你的关爱。没有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说一千道一万,也是枉然。
学生的童年只有一次,弥足珍贵。老师能够陪伴孩子们走过他的成长岁月是幸运的。多年后,当问及一个毕业学生给他留下印象深刻的事时,一个孩子说,他最难忘的是午餐被同学碰翻后,老师给他吃的自己的午餐。对于老师来说,这也许只是一种责任使然,但对于孩子,他吃下去的不仅仅是一盒普通的快餐,而是老师满满的爱啊!而这也是他后来这科成绩突飞猛进的原因。当然,相反的。也许教师一次不经意的责骂也可能会给孩子的人生留下不可抹去的伤痛。
三、教师的成功来自深厚的教学功底
书中描写的这样的教师常常是我们崇拜的对象,“这位教师把每节课的每一分钟都‘盯’得很紧,每一个关键知识点的学习都有配套的练习,而不是走过场。课堂上,能够把每一个学生都放入自己的视野中,结合教学内容的进行,时刻提醒那些走神儿的孩子。我们常见各种花团锦簇的公开课、观摩课,华丽丽,热闹闹,可没却没反思这样的课能日日上、月月上、年年上吗?其实,上好常态课才是对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严谨态度的巨大考验。只有一刻不放松地对自己严于要求,潜心琢磨,才能成为每节课都是精品课的优秀教师。
教育应该是一些伴随终身的良好习惯,是一些人生思维的雏形,它真的很美,就让它这样美美地留在孩子的“小学回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