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9429
post:489429

朱红娣 读后感

  • 发布时间:2013-02-22 09:07
  • 作者:朱红娣
  • 点击量:

读《英汉对比研究》有感

假期,我读了《英汉对比研究》(Contrastive Studi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一书。作者连淑能是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这本书主要从“英汉语言文化”和“中西思维方式”两个方面来阐述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读后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扎实的语言功底和深厚的文化根基。我不由得从心底发出感叹,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提高的还真不只是英语这门语言的能力啊!

以前给学生上课时,我说过英语比较严谨,复数、冠词、动词的时态变化都是汉语中没有的,现在从书中我知道了英语是“刚性”的,汉语是“柔性”的。英语重形合,词有形态变化,造句注重形式接应,要求结构完整,句子以形寓意,以法摄神,语法呈现显性、刚性,因而严密规范,采用的是焦点句法,具有严谨的客体意识;汉语重意合,字词缺乏形态变化,造句注重意念连贯,不求结构齐整,句子以意役形,以神统法,语法呈现隐性、柔性,因而流泻铺排,采用的是散点句法,具有灵活的主体意识。

书中的引用也很有意思。王力指出,“就句子的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林语堂认为,“中国话,中国语法,显示出明确的女性特征。”

英汉语言的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和思维的差异。古希腊是西方文化的发源地,希腊语是希腊人的思维工具,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体系与希腊语有密切的关系,如亚氏根据希腊语的主语和谓语把判断结构分析成主语和宾词。希腊语是一种综合语,词性明确,结构清楚,歧义性低,具备严密的性、数、格和时、体、态等范畴,适合严谨的哲学和科学思维。英语作为一种印欧语,深受希腊语和亚氏逻辑的影响。

汉语的哲学背景是儒、道、佛的悟性,悟性注重直觉领悟。佛教禅宗讲究“顿悟”,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相信瞬刻之间,便可“豁然贯通”,“恍然大悟”。《易经》讲究“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庄子是先秦悟性的典型代表,倡导“万物一体”论,认为“道不可言,言而非道”;孟子的“诚”,老子的“道”,玄学家的“无”,理学家的“太极”,都靠直觉、灵感、顿悟来领会,而不用概念和语言去描述,也不用逻辑推理去论证。冯友兰说,“中国哲学家的言论、著作富于暗示之处,简直是无法翻译的。只读译文的人,就丢掉了它的暗示,这就意味着丢掉了许多。”

书中还有很多言论和所举例子,都需要我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在读的过程中,我深切地体会着我要学的还有很多很多,希望自己能够常与书相伴,不断拓展生命的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