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295
post:488295

读《悟空传》有感

  • 发布时间:2016-09-08 13:53
  • 作者:任智
  • 点击量:

时间果然过得很快,进入八月,似乎暑假眼睁睁就要开始倒计时了。放肆地看了很久电影,尽情地睡了很久懒觉,疯狂地见了很多朋友。尘埃落定,似乎也没有那些曾经设想的快乐和无尽的愉悦。于是,开始期盼看些什么,开始期盼生活能多一些正能量的丰富。 众里寻他,终于在茫茫书海中发现了它《悟空传》。“若是遇见从前的我,请带他回来”。这本书能够被推荐,主要是得益于两个字:梦想。这本书第一次出版是15年前,今年是重新发行。我们的青春点点滴滴被刻录进我们所经历的一切,比如你听过的歌,比如你看过的书,比如你爱过的人,比如你做过的梦。15年后,图书再版,热血回归,只是,你的青春和你的梦,还在么? 先跟着我看看书中的精彩语录:“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也许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以为这世界都是为他一个人而存在的,当他发现自己错的时候,他便开始长大” 、“你心中无爱,怎会懂珍惜二字”“你跳不出这个世界,是因为你不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大,一旦你知道了,你就超出了它。” 这世界其实只是看起来很大,实际上其实只是在转圈。追求理想也是如此,有些梦想从一开始你就知道你不会成功,也许只能无限靠近,也许连靠近都靠近不了。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当你深深洞察这一切,你还要不要去追求! 《悟空传》基本上是由对话构成的,这在小说中是很少见的。按常理来说仅有对话,小说是破碎与片段化的,但在《悟空传》中却没有这样的感觉。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对于《梧空传》的阅读是在我们非常熟悉的《西游记》这个底层文本的背景下进行的。一些情节没必要再去介绍,这种省略与直接,反而成了这部作品的一大亮点。由于底层文本《西游记》在中国文学传统中积淀深厚,其文本的语言表述风格与人物的语言特征都在读者心目中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理解模式。而今何在《悟空传》的写作在某种意义上正是要通过语言的戏仿来消解读者对《西游记》中具体语言的固定意义的理解,以达到脱离历史的束缚,以进行自我表达的需要。 《悟空传》来自于主角之-孙悟空的名字,如果说"三教归一,借发掘自我的生命根性去体悟天地玄奥的文化思路是《西游记》作者汲取当时的文化思潮而创造神话世界的基本思路,那么《悟空传》则容纳了中国传统思想的释和道的精神,并受到西方思潮中的虚无主义和游戏精神的影响,表达了现代人的精神困惑与迷茫。在作品的末尾可以看到这样的语句"当五百年的光明只是一个骗局,虚无时间中的人物又为什么而悲?为什么而喜呢?",这样的哲理话语,对应着"悟空"的主题,引人深思。除了升华主题,哲理性的话语对情节的发展起到点睛的作用。在第十一章的末尾,孙悟空因为没有被邀请出席蟠桃会而准备去讨公道,紫霞对此发出感叹"晚霞的绚丽是不会久的,灿烂过后,就是漫漫的黑暗了"。这本来只是一种很普通的自然景观描写,放在这里,却预示着后来的不幸结局,这样的描写,作为故事的转折点自然含蓄,韵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