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可以这样教作文》读后感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朱舟舟
作文课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怎样才能上好作文课也是我的困惑,对我来说,作文是一大挑战。回想自己小时候就挺怕写作文的,如何才能让我的学生爱上作文,写出优秀的作文?于是,在假期里我买了许多作文教学方面的著作来阅读,其中《可以这样教作文》让我很受启发。在这本书中,于永正、贾志敏、窦桂梅等24位名师对于作文教学的诸多难题,道出了他们的真知灼见。阅读者他们在一线教学中“摸爬滚打”的智慧结晶,不禁让我感叹道,原来可以这样来教作文。
一、轻松二字,得来不易
“每一个名师都是一部形象生动、内蕴丰厚的活生生的教育学。”余文森在序言中这样说。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无论是哪位名师,他们对于作文教学的理解总给我醍醐灌顶的感觉,但是正如教研员教导我们的一样,不要做一个跪着评课的人,面对名师的言论我也试着带上自己的思考去学习。名师教作文,给我的感觉就是两个字——轻松,感觉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教学生写好作文了,是不是真的不费力呢?不然;那力气花在什么地方了呢?当有了自己的思考后,我发现众多名师都提到了阅读,许多老师也一定都知道阅读对于作文的促进作用,那名师究竟是怎样在阅读上引导学生的呢?
(一)厚积薄发
薛瑞萍老师通过“日有所诵”来叩启孩子的天赋之门,从一年级开始,就每天背一小段儿歌或者儿童诗,这些小诗歌内容浅显易懂,滑稽有趣,学生非常喜欢,每天背一段也不觉得辛苦,就这样,每天10分钟,几年下来,孩子的精神世界将因这每日10分钟发生怎样巨大的变化?贾志敏老师回忆他儿时的语文课,语文老师每个星期总要腾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同学们看课外书,有时候还讲故事给他们听,讲到紧要关头还会故意卖关子,贾志敏说他的读书兴趣就从那时培养出来了。每一天的努力都不会白费,日复一日,哪怕读过背过的忘记了又怎样?细雨洒落大地,短暂的润泽之后,也许没有留下痕迹,然而当嫩嫩的芽儿从黑色的泥土里冒出来的时候,我们才记起了雨的光临。
(二)循序渐进
记得以前我参加过市网络培训,内容是学习脑科学。通过观看视频资料我了解到,人的语言能力是按照“听、说、读、写”这样的顺序来发展的。也就是说,前项是后项发展的基础,写是最为高级的能力,听、说、读的发展都会对于“写”有很大影响。从名师的文章中也能发现他们在作文教学上的一个思想就是循序渐进。薛瑞萍老师从让孩子随便在儿童诗后写上一两句话开始,再到写日记,然后任由孩子随心所欲去写自己想写的事情;贾志敏教孙女写作文,从听故事到复述故事,再到用文字把故事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孙女也能写上好几百字的作文。新课标要求下的教育应当是具有科学性的,是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作文教学亦是如此,应当循序渐进,切勿拔苗助长。
二、我爱作文,作文不苦
三年级是学习上的重要转折时期,关键之一就是学生开始学习写作文。刚刚接触作文,学生满心好奇,跃跃欲试,然而生活积累、知识储备的制约,又使其产生畏惧。新课标中对中年级的习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些目标如何达成呢?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激发写作兴趣无疑是重中之重。
(一)少点约束,多点自由
其实别说是孩子,哪怕是对我们大多数成人来说,写作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谁不曾为论文纠结过?更何况是一个八九岁的孩子,何不少一些条条框框的限制,多一些自由自在的交流呢?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孩子不怕在网络上写日志,而却怕写作文,因为网络上多自由啊。如果想让孩子爱写作文,首先就要让他知道作文其实很简单,很自由。
管建刚老师通过创建《班级作文周报》的方式,每周让学生给周报投稿,把交“作业”变为投稿,学生作文发表在周报上,同学之间开始有书面的交流,管老师的意图就是让学生明白,作文就是拿起笔来说话,作文是人的另一张嘴巴;周一贯老师要求学生们写“接龙日记”,两人共用一本日记本,轮流写,每个人在写之前,必须读一下前面同学写的日记,并针对这篇日记给那位同学写一句或几句话,同学之间开始在日记本上交流开来;薛法根老师还谈到了春游与作文的有趣话题,多少年来的老传统,春游回来写一篇作文,有的同学干脆请假不去春游,不为别的,就是怕回来写作文,如果换一种方式呢,在春游前先组织学生讨论到哪儿去春游,推荐适合的好地方,说说自己的理由,此时再让学生将各自的理由有条理地写下来,比比谁的理由最充分,学生当然乐意写这样的文章。
可见,学生怕的不是写文章,怕的是在约束之下写文章,何不少一些约束,多一些自由呢?相信学生给我的回报一定比我预期的更多。
(二)生活处处皆可作文
“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叶圣陶先生这句话,揭示了人写作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学生作文,也是如此,若心无所思,情无所感,一定写不出文章来。罗丹曾说:“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对于孩子们来说,生活这个大世界里内容丰富而繁杂,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发现生活中的美,如何积累这些看似平凡却蕴含无限能量的素材。作为教师,就是帮助学生发现,教会学生发现的人。
于永正老师说,作文教学是开放的,目标开放,内容开放,学生是习作的主人,不妨将习作内容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老师煞费苦心地为学生拟题,不如轻轻松松来个“征题”。是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履行在每一个教学过程当中,鼓励学生去寻找他们想要写的东西,想要讨论的话题,学生的思维往往能给教师带来惊喜。
生活中处处都是作文的材料,秋天到了,写写秋风、秋雨、秋果;冬天到了,写写寒风、冰块、大雪。告诉孩子们,生活中到处是写作的源泉,就看你有没有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