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7362
post:487362

《教师不可不知的哲学》读后感

  • 发布时间:2016-09-04 21:21
  • 作者:钟树
  • 点击量:

 《教师不可不知的哲学》读后感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钟树

在本书的封面上有这么一句话:教师学点哲学,有益于治学、授业与修身。 

  正是抱着这样的理念,我拜读了这本书。本书的作者是两位台湾师范大学  教育学系的教授林逢祺与洪仁进。我不仅从中学习到两位名家名师的宝贵经验,也可以领略到海峡对岸的教育体制的优势之处。

  全书共分25节,每节均选择一位西方哲学家作为研究对象,同时以每位哲学家的思想中最具教师图像之思考价值的部分作为探讨核心。例如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黑格尔的主仆论等。个中思想,对教师,尤其是像我这种年轻数学教师来说是非常宝贵的。

  用理论武装自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让理论为自己所用,是我读这本书的目的。下面就其中的几节与大家做个分享。

 

   苏格拉底的教师图像

说到苏格拉底,就不得不提他的产婆术。他的产婆术源于他的“先天观念”,他认为:人一出生,就禀有观念,这些观念是天生的,并非后天才拥有。教师之教学,类似产婆将胎儿“引出”而已,产婆绝对无法“由外往内”地赐给产妇婴儿,却只能“由内往外”将婴儿接生下来。

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我认为,“潜能”例如推理、判断、思考、分析等是生来就有,在数学学习中,教师作为引导者所要做的主要是引导学生正确的利用潜能分析问题。从这个角度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应该定位在“引导者“ ,用启发的方法进行授课,实际上也与苏氏的产婆术不谋而合。然而,我认为,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还是需要一些“注入”的,若是孩子的定理、概念还未清晰建立,运算法则还没有完全掌握,此时就谈如何“引出”,恐怕就不太恰当了。其实,数学中的很多知识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生活经验给了孩子们第一层次的“注入”,数学课堂的教学活动再次“注入”抽象的概念,在此两层“注入”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启发以及学生积极的思考与动脑,才能达到最终“引出”的目的。

 

柏拉图的教师图像

  毫无疑问,作为苏格拉底的得意门生,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中饱含着苏氏的影子。然而,柏拉图并不拘泥于苏氏理论的束缚,在其转型期以及成熟期,苏氏更多的只是作为精神象征而存在,柏拉图在其作品中所描绘的苏格拉底,更多的是他心中理想教师的形象。

其中的一句话对我启发很大,摘抄下来与大家分享:柏拉图认为教师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心灵的营养,而非知识的注入,教师与学生之间更非知识的贩售关系。

      这句话对我们当代教师来说同样具有不凡的指导意义。我们当代教师更应当把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反思自己的课堂,由于是班主任的关系,我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还是比较关注的,也会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得方面的教育。但是,有时方法过于单一,

通常采用的是说教式的灌输,久而久之,学生可能会对此感到厌烦。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应当努力采取多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使学生真正切身明白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才可能让我的教育达到柏拉图所推崇的“心灵的营养”,真正的把学生塑造成为品格完整的人,而不仅仅为了把学生培养成考试的“机器”。

    杜威的教师图像

     杜威的教育哲学是以经验为基础、以科学为方法、以民主为目标,在引领个体知识与道德成长的同时,也促进社会发展。杜威对教师的定位,从他早期著作中的一句话可见一般:教师永远是真正的上帝的发言人,真正天国的引路者。“上帝的发言人”的重要性,对于一个信奉基督教的人来说,不言而喻。

     他认为教师在教育中主要工作有以下三个:

1.选择经验并塑造技巧

      学校教育应当尽可能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才能保证经验成长的连续性,从而才不会因脱离真实世界而使儿童感到窒息与麻木。

     结合自身,小学数学的很多知识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们应当主动的去寻找教学内容与生活的切合点,从而才能从儿童实际出发,引起他们的兴趣,增加他们的积极与主动性。同时,在从生活出发的基础上,我们更需要进行总结与归纳,让孩子们生活中的“经验”真正系统化为“知识”。

 

  2.运用科学并厚植科学

    教育应当具备科学思维的特质。为了让此过程产生成效,教师必须从儿童现时经验中的各种情况提出问题,激发其主动探索与验证的好奇心,才能确保其思维进行时有一定的目标和充分的动力。

 

 3.实行民主并深化民主

    此处的民主需要做一点解释,他的意义在于教导学生更平等、更自由、更丰富、更合作地与他人交流和共处,进而谋求更公正和人性化的未来。

    这一点与上文提高的柏拉图的教师图像中“心灵的营养”之观点也是不谋而合的。

 

    假期学习了这本书之后,深感自己的不足,更感叹古代哲人的思维之广袤以及对教育思考深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把自己的实际经验与先哲的思想有机的结合,不断进步。

 

下一篇:朱舟舟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