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诗酒人生
林庚先生说,把酒写进诗中,“融合成诗意的表现,尽情地歌唱在人们口中,乃是从唐人普遍展开的”。对李白来说,酒着实是个妙物。不喝酒的日子,苍白单薄,与众人无异;三杯两盏落肚,便飘飘然,遗世而独立,名篇佳作,信手拈来,文采斐然,无不浸透着酒之神韵,酒之离殇。酒,是感情的载体,是一种消耗,是自我个性意识的膨胀,是通往诗歌创作的最宽广道路。酒,促成了李白佳作的流传,酒在诗中演绎了诗人在不同人生时期对生命、理想、宇宙的思考和感悟,尽显李白诗歌所独有的人生情感。
1、 以酒交友
李白是个矛盾的结合体,兼具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既踌躇满志,不走寻常路,有着安社稷,济苍生的出世抱负,希冀构建自己心中的美好蓝图,同时又视富贵如浮云,隐逸求仙,自视甚高:“出则以平交诸侯,遁则以俯视巢由。”为了实现人生理想,李白在二十五岁左右,离开了四川,开始漫游。唐代的文人如果要从政,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但生性豪放不羁的李白,热切憧憬着与伯乐的际会,想通过漫游交友,凭借自己的才能赢得声誉,被推荐入仕,体现这种思想的有《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
本诗是李白初到长安时所作,他本寄希望于张说、张垍父子的引荐,以期得到玄宗的赏识,大展自己的抱负。不料却受到张氏父子的冷落,只将他至于终南山下的“玉真公主别馆”,不闻不问。适逢天气暗沉,淫雨绵绵,李白不受重视,生活困顿。曾经交友扬名的豪言壮语,在此时此刻显得格外的讽刺。拿什么来慰藉这寂寞的清秋和愤懑的心,只能让那酒杯盈满白酒,在酒气中思索人生:作诗歌颂管仲、乐毅的故事,这样的人早已逝去,无处可寻。我独自饮酒,自我勉励,可是谁又知道爱惜人才呢。李白翻滚沸腾的思绪在酒中升华,在酒香中沉浮的心,并没有放弃当初以酒交友,获得赏识的理想。因为,在诗的最后,无论饮酒多少,程度多深,是否达到“醉后失天地”[5]的地步,潜意识里他还是有着“弹剑谢公子,无鱼良可哀”的闪烁希望。李白借用《冯谖客孟尝君》中的“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的典故,表明了自己拥有满身的才华,渴望遇到孟尝君这样的伯乐。李白的生活多饮酒作诗,一直梦想着不走寻常路,他不屑以考取功名而入世,坚定地以酒交友,以才华慕伯乐,这份在饮酒间内心的自我执着与人生信仰,或许也是他的诗拥有独特气韵、迷人风度的原因之一吧。
2、 以酒浇愁
多年的努力终有回报,翰林供职,本以为可以施展满身才华,建功立业,却发现现实与想象相距甚远。玄宗只是把他当成粉饰太平的花瓶而已,高傲不羁的他因坚守人格的尊严,不同流合污,而遭受权贵的排挤,失望之极,李白请求退隐,玄宗立刻应允,赐金放还。前后的对比,深刻地诠释出了他情感上的落差,而酒就成了他解愁的良药。荣耀褪去,尽显其郁郁不得志的心情当属《行路难》。
李白奉召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欣喜若狂的同时,本以为人生顺遂,可以大干一番,结果命运弄人,他不受玄宗重用,遭群臣排挤,两年后就被变相撵出长安。“行路难”多写世道艰难,离别之苦,李白借此来感叹自己人生道路的崎岖坎坷。诗的前四句,渲染了美酒一斗价十千,美味佳肴值万钱,但“停”、“投”、“拔”、“顾”等四个字表现了李白无心享用美酒佳肴,内心一片茫然惆怅之感。要是平时,面对如此佳酿珍馐,号称“酒仙”的李白定当“会须一饮三百杯”,不醉不休。但这时的李白却“停杯投箸”,可见心情也如这段时期的生活,落差巨大,跌宕起伏。第一个悲剧哲学家尼采云:“酒神状态是一种痛苦与狂喜交织的癫狂状态,醉是日常生活中的酒神状态。”初入京时期的得意转为浓浓的失落,人生欢欣与苦闷的频繁交替,这时的李白酒不醉人自醉,人生道路的不平,借酒按照情感的变化,层层堆聚、表达。接下来的“冰塞川”、“雪满山”,采用比兴的手法,象征路途中的困难与阻碍,这也正是李白受诏入京复又赐金放还的人生写照。李白之所以能成为李白,就在于虽在人生途中遭遇挫折,但他从不畏惧退缩。诗人借用姜尚八十岁在磻溪钓鱼,才得遇文王;伊尹乘舟梦日,受聘在商汤身边的例子,给自己增加信心,可见他对理想渴望之深,积聚成梦。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我真正的人生大道究该向哪儿?急促的反问,表明诗人梦醒后急切不安的内心状态,情感经历着尖锐复杂的矛盾,梦想与现实的落差,形象地表达了进退不定的复杂心理。但生性高傲倔强的李白,如诗的最后两句一样,虽处在人生的低谷期,却依旧坚信自己能够乘风破浪,冲破一切阻碍,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李白的人生之路经历巨变,充满艰难,酒就是李白愁绪的解药。虽未畅饮,但那酒中所带的自信豪迈之意,给了李白在人生道路上继续前进的力量与信念。
3、 以酒自适
长安放还的此后十年,李白在江淮一带盘桓,这时期他心情极度烦闷,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云游四方,以酒自适,是他的生活写照。同时他更热衷道教,借此麻醉自我,求得解脱。但在放诞饮酒,笑傲人生,藐视一切的同时,他内心深处仍关心着国家大事,酒香浮动中,梦是醒着的心睁开的眼睛,他的忧患意识如黄河之水不绝,仍希冀有朝一日重得重用。李白的饮酒诗是升级的,虽有悲,有放诞思想,但往往伴随豪逸积极,于黑暗中看到光的影子,使人幽思。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感情体现在他的创作上,令人折服,代表作有他的《将进酒》。
《将进酒》原本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属于汉乐府《鼓吹曲·铙歌》旧题。题目的意思为“劝酒歌”,在此古题今用,颇有见识。这首诗是李白长安放还,重踏云游之路时所作。这段时期,李白的人生之路开始下滑,故而心情异常的沉闷、低落,但他的饮酒诗仍独具一格。诗以黄河之水入海无回、青丝朝黑暮白起兴,想象丰富,打破时空的限制,用夸张的手法,自我咏叹他人生路上朝晖夕阴、沧海桑田的变化。人生如此短暂,天地不过如蜉蝣一瞬,光阴不过是白驹过隙,对生命的强烈留恋,对自己政治上毫建树的愤慨,让诗人产生了饮酒作歌、及时行乐的想法。而天生我材,千金散尽句于消极中又无展现出李白自负的一面。当理想接近幻灭,奉诏进京、皇帝赐宴的时候似乎得意过,然而那不过是一场幻影,此刻,金钱、时间都变得不再重要,所以烹羊宰牛,会须一饮,让情感得到倾诉与宣泄。将进酒,杯莫停时,我们不能说这样的李白是放诞消极的,只是人生理想之翼的折断,让他只有在酒的怀抱中才能自适,才能找回真实的自己。钟鼓馔玉、长醉不醒句看似写李白对功名富贵的不屑,实则是人生的失意,对时间逝去的敏感,让他产生了叛逆、否定的心理,想借酒来寻求内心安慰,抒发现实人生的落魄之感。即便人生命运多舛,这时的李白仍然不可一世。酒入愁肠,李白和古代圣贤惺惺相惜,以古人的寂寞写自己的寂寞,借酒中长醉不醒来折射怀才不遇之苦。诗人以才高八斗陈王曹植作比,化用其《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可见其毫不含蓄的自负。酒到深处,情绪悲愤而狂放,用五花马、千金裘去换取美酒,一醉方休。然而在看似结束时,又迸发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大起大落,情感复又低落。这愁绪来自想对现实的把握,但现实是不可控的,因而这愁在李白之前就存在了,是这个时代的愁。由此可见走在时代前列的李白的人生矛盾,一方面饮酒作乐、恣意享受人生,一方面又对积极入世抱有幻想,因为他融儒、道思想与一身,而此时的饮酒自适,只是达则儒,穷则道的不自觉的追求。
李白一生的创作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酒中才能做回最真的自己,只有在半清醒半沉醉之中,灵魂才得以解放,思维得以升华。如黄河般的忧患意识,让他走在时代前列,发出最强音。于是才能看到平常所看不到的,于虚幻之中创造一个美好的王国。似醉非醉间,仿佛整个大唐都在手中自由旋转,那颗在腐朽政治中受伤的心,才可以缓解一丝疼痛。可是,从一樽清酒中醒来,现实却又清晰无比,无处可藏。于是,沉痛燃烧,悲愤愈加。而他诗中所包含的人生的豪迈、潇洒、悲哀、愤懑,将伴着酒香发酵,值得我们一生珍藏!
李白.李太白全集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1,3: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