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娴读后感
- 发布时间:2016-09-11 16:23
-
作者:肖娴
- 点击量:
读《斯霞文集》(1)有感
假期由于参加了斯霞老师“童心母爱”项目研究团队,所以我捧起了《斯霞文集》仔细阅读。
斯霞老师爱学生,是有目共睹的。在多年前的一篇报道中提到了“童心母爱”,在这之后,“童心母爱”似乎便成了斯老师的象征。对于“母爱”,已经有许许多多的研究和解读。我也对此有一点思考。
教师对学生的爱与母爱有相通之处,因为他们都关心着相同的问题:孩子的成长。但是教师的母爱与母亲的爱应当有所区别,我们需要把握教师母爱的独特性所在。
在此之前,稍作一个解释,就是为什么要强调是教师母爱的独特性。我们对于好教师的理解,一直有所混淆。我们常说,教师要身正为范,要具有诚实、守信、善良等好的品质,可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好人”的标准;说教师要热爱事业、乐于奉献、尽职尽责等,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好工人”的标准;说教师要热爱孩子、关心孩子等,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好妈妈”的标准。换句话来说,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好老师的标准,缺乏了“教育者”的维度,没有教育学意味,因此就会让人觉得太宽泛,试图把老师看做一个圣人(集好人、好工人、好妈妈的特点于一身)。这虽然有文化传统的惯性,但确实还没有切中教师职业的关键,需要有更具体的思考。
因此,我认为教师的母爱特性在于:“为了”学生却不“主宰”学生。这是教师应有的“知”。比如仅仅从知识传授的角度来说,教师要有一种胸怀,你培养的未必是你所信奉的学说信条的“继承者”,必然可能出现“反对党”,甚至是“掘墓人”。这并不新鲜,类似于所谓“导而弗牵”、启发引导之类的表述。但这都是在教学层面的说法,我想再往下扩展一些。
“为了”却不“主宰”,至少需要有开放的知识结构与育人的情怀。
第一,对待学生的认知,教师要有开放的学习内容。叶圣陶先生对语文教材有个判定就是无非是个“例子”,是一个学习广阔生活的例子。教师带领学生的学习,就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学习的内容有个时髦的词叫做“资源”,有价值的就可以作为资源。虽然提倡开发资源已经不短,但更多的老师还是比较乐于接受被别人开发好的资源,拿来现成的给学生用。并且教师往往受到自己的“知识边界”的束缚,而不愿过多涉及超出自己知识边界或者学科边界的知识,因为一旦超出边界,自己就很难再“为师”了,从而或者付诸努力去跟上孩子的步法,或者干脆放任孩子自己摸索,总之不愿过多涉及,这些就是一种约束,就是一种潜在的“主宰”,必须放开。能教学相长的部分就与孩子一同学习,实在没有精力的,就鼓励孩子自己去钻研。
第二,爱学生的教师要倡导开放的学习方式。教师总是倾向于用自己熟悉的方式教学。比如倾向于实践的,倾向于书本的;倾向于接受的,倾向于反思的。尤其是后者,一个有反思倾向的教师,他必定会把这种反思意识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的学习也呈现出一种反思的状态。而一个喜欢看书的教师,也必然会感染到学生。但是应该时刻警醒到,自己不喜欢的学习方式,自己的教学所欠缺的学习方式,是否也以缺乏的状态传递给了学生呢?虽然学生有很多学科的教师,相互之间可能实现互补,但有些学科性的缺乏是无法替代的。因此,教师有必要进行反向弥补式的教学。
第三,爱学生的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共同建构属于自己的认识与理解,而不必吸收、内化老师的理解。这其实就是自我意识,内在精神的一种建构。“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需要有更多的可能性,包括在某些方面超越教师的可能。这其实是很难的。教师的教学在将一种公共的课程知识,经过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嘴教给学生,学生在认同公共知识的同时,也在认同隐含在中间的“教师意识”,没有一个人会自然地希望自己教的学生反过来批判自己所教的东西,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其实就展现出了这样一种反向的情感。但是,这恰恰是教师之爱最为高尚的地方,也就是老子所谓的“玄德”,“长而不宰”(促进它生长却不主宰)。在基础教育阶段,孩子毕竟还在打基础,但教师不应当抹杀这种内在更新的可能,孩子需要的是外在经验与自身思想的综合与发展,他所生成的必定是一个部分蕴含教师意识的思想,而不可能去复制,因此教师对此就要格外小心,如此这样,孩子才具有独立的精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