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闲阶级论》的作者是美国人凡勃伦。他生于1857年,是一位经济学巨匠,同时,他也是一个辛辣的社会批评家。
选择这本书既有逛书店时的机缘巧合,也有酒逢知己的一见如故。从本书的副标题——“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很容易被误认为这是一本枯燥无味艰深难懂的经济学学术著作,当然这种观点太想当然了,只要稍加认真地看下去几页,你就会发现,它简直是现代社会个人命运的寓言。它深刻地揭露了“小年轻们”不断被批评不够努力,然而从早到晚忙碌之后依旧贫穷的深层次原因。套用一句韩寒电影《后会无期》的台词——“听了许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此生。”
我们要理解凡勃伦,就要先理解“阶级”,这是一个很马列的词语,现在我们一般称之为“阶层”,但不管怎么说,它都是简单地将人群按照某些标准进行划分。从书名上就能看出,凡勃伦显然在本书中将人群区分为了“有闲”和“无闲”两个阶级。“闲”的意思就是空余的可供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并且,我们知道每天只有24小时,即1440分钟,又或86400秒,上限无法也不能被突破,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内,“闲”实际上指的是自由时间的所占比例。于是,“有闲阶级”就是自由时间占比高的人群。反之,“无闲阶级”就是占比低的人群。
那么,“制度”又是什么呢?孔子讲“父父子子,君君臣臣。”这种纲常伦理就是制度。公司内部组织架构也是制度。全社会将人与人进行组织,再分工,这也是制度。总之,制度就是怎么撮合一群人做事,将收益再分配的艺术。
当人们融入进制度,就像猴子占据猴山一样,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收益也不同,通常,我们会认为所谓“收益”就是金钱。其实,这种说法不准确,金钱的本质是时间的占有,它不过是时间的标记物而已。举个例子,我们假设一个年轻人出了交通事故,丢了性命,那么,肇事一方要进行金钱赔偿。我们都知道金钱买不来生命,由此可以看出,金钱不能等同于生命。那么,赔偿的意义实际上就是补偿从这个年轻人现在的年龄到社会平均预期寿命之间,这段差额时间乘以社会平均工资的价值。
回到关于制度的讨论上来。由于人们占据制度中的位置不同,导致所获收益不同,进而导致可支配时间的不同,同时,我们又要用自己积累的自由时间去与他人交换,以此来获得货物和服务,延续生命。于是,收入的时间与支出的时间之差,就成为了用来衡量“闲”的标准。
成为“有闲阶级”会有什么变化呢?
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有闲阶级会有更多的时间来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接触高层次的社交活动,进而因为高质量的教育和更广泛的朋友圈促进了个人素质的提升,反过来,使其更容易获得成功。不用喂什么鸡汤,在社会的普遍状态下,人们或多或少都是有一些嫌贫爱富,以貌取人的。当普通的工薪阶层不得不将有限的薪水用于购买食物,支付房租,应对疾病等生存必要的开销之后,他们不得不压缩自己的剩余时间,去争取更多的一些薪水,在如此的恶性循坏开启之后,他们没有时间来继续完成进一步的教育,也无法在着装,化妆品,香水,配饰,汽车等方面进行对个人的投资。穷酸,没有品味,学识浅薄无疑增加了“无闲阶级”改变自身处境的难度。这个时候,人们面对无法逾越的阶级鸿沟,需要理由来进行解释。于是,各种成功学家,励志偶像,鸡汤大师粉墨登场。他们会告诉你,是你的观念太陈旧了,是你没有把握住机会,是你不够努力,不够勇敢……而这个时候,你却忽略了这些大师的成功恰恰是建立在你失败了的基础上。当你四处寻找进阶的法门时,养活了一大堆带路党,而有闲阶级不会告诉你的是,他们的时间就是法门。
经济学家用“恩格尔系数”来描述一个社会群体,食品支出占据个人消费总支出的比例。当然,这个系数是一个比较粗略的指标,但恩格尔系数越高,越说明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对个人发展的投资越不足。他们将不得不终日奔波,忙于生存,终日被批评不够上进,无法摆脱,直到生命的尽头。他们就是被诅咒的西西弗斯。
无论是一个聪明的统治者或是领导,亦或是一个公司(政府机构)都应该认识到榨干民众或员工的时间,对整体和个人的效益增进是没有作用的。大凡提倡“奉献”,都是让那个本该负责的人堂而皇之地逃避责任,比如关爱留守儿童,募集社会捐款和物资,却掩盖了民政部门的缺失和不作为。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让我们来看看几个正面的例子,进一步去理解让更多的人成为“有闲阶级”的好处吧。
1914年1月5日,美国福特汽车创始人亨利·福特先生宣布给福特的工人每天最低5美元,这在当时是非常高的工资水平,并且他将9小时的工作制,调整为8小时。福特先生之所以成为美国传奇企业家,是因为其卓越的眼光。他说我们生产汽车,谁买呢?靠那些贵族能销售多少台呢?所以,要让美国的普通工人也能买得起汽车。买得起,也得用得着啊,只有工人们有时间了,开着汽车带着妻儿老小去郊游,汽车的价值才能体现。销量上去了,福特的开创的流水线才能提高效率,压低成本。于是,福特才有了“T型车”的辉煌。
再看科技巨擘google(谷歌)公司,作为21世纪到目前为止最伟大的科技公司之一,谷歌的创新独步天下,每隔几年都有影响世界的新发明,其中,最为知名的就是其旗下的“X部门”。那么,谷歌是如何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在其成长期著名的“20%时间计划”,即公司鼓励员工每星期5个工作日中可以拿出20%的时间(1天)去做与本职工作没有关系,但自己感兴趣的项目。结果怎么样,我不需要解释了。
在我们国家1994年以前,每个星期是要工作六天的,94年改为隔一周休一个周六,95年5月1日起,正式开始5天工作制。人们的自由时间变多了,社会生产力反而提高了,人民更加富裕了。这是为什么呢?
但近年来,社会思潮反转,很多“大人物”的思维方式开始退化了,走上了“应试教育”的“刷卷子”模式。只会做加法,不会做减法。于是,社会评论家们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中国人勤劳,却不富有?”我想不出更好的解释了。有一部电影《时间规划局》堪称是对凡勃伦《有闲阶级论》最为生动的诠释了。
那么,说来说去,这书和教育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教师是教育的一个重要角色的话,那么,你不觉得我们已经沦为“无闲阶级”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