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教学片段一:
1. 出示4根小棒(10.6.5.4 cm)师:任意选3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2. 学生操作探究,并填写表格。3. 观察表格,说说什么情况下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
按照这样的教学思路教下来感觉很顺畅。顺畅是不是就意味着学生的思维没有问题呢?回忆课堂中学生的表现,我觉得学生都是随着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完成一些指令性的操作,讨论也是师问声答。师生之间缺乏思维的碰撞,学生思维的棱角被教师的“预设”磨灭了。
我设计了这样的片段。
教学片段二:
师:任意选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学生猜测,并拿出一根吸管,随意减成三断围一围2. 学生实验,汇报结果。师:有没有没围成功的同学?展示没有围成的“作品”。师:为什么没有围成三角形呢?结论: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小于(等于)第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3. 师:那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在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呢?猜测,比较,围一围。总结,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条。4.量一量在课的开始做的三角形的三条边,体验“任意”的含义。
意外一:当我让学生将一根吸管剪成了三段围一围时,所有的学生都围成了三角形。当我问及:“还有谁没有围成三角形?”每个孩子都不屑的缩这脑袋四处寻找,狐疑顿刻显现在脸上——老师是不是在开玩笑?!虽然在备课时我也设想到了这种情况,但是孩子们那种怕因不成功而被讥笑的表情去深深刺痛了我,孩子们是不是已习惯了认真听讲,师问生答的学习方式了呢?看来,生成的、互动的课堂教学,不但是对教师的挑战,也是对学生的 大家“揭发”出没有围成三角形。原来他准备了两根吸管,把其中的一根剪成3段,取2段与另一根吸管试着围三角形。在成人看来肯定是围不成的。但孩子们却不是这样想的。孩子们认为移动一下就是一个三角形。(如图)为什么会有如此观点呢?细想还是在课的开始认识三角形时出现了问题。教师只注重了“三角形是有三条线段围成的”而忽视了“三条线段是怎样围成三角形的”,也即是“首尾相连”的特征。说实在的,设计2是我参考了一位同行的设计片断而试教的,在课堂实践中却感到了“痛”。为什么?可能是这位老师的文章给了我一种“误导”,使我没有深思熟虑就走进了课堂,但静心品味,我又一次相信了任何思想都不是能生搬硬套的,再好的教学设计不在课堂中实践也是纸上文章。经过“阵痛”的思想,才是属于自己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