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 发布时间:2016-06-19 23:19
-
作者:魏婷婷
- 点击量: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入情入境。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母亲为孙友田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还给他猜谜语,是作者的启蒙老师。
2、我们还一同走进了月色笼罩下的篱笆小院,邀请女生一起读。(第一小节)
二、唱歌谣。
1、这两首动听的歌谣,自己读读。
2、谁想读?(读你喜欢的一首)还有谁想读这首?这首?
3、母亲是怎么吟唱的呢?(轻轻的,柔柔的,甜甜的,深情的)
那感觉就像?让人感觉怎么样?
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自己练练。
4、谁来读?
5、闭上眼睛,一边听母亲的吟唱,一边让头脑中浮现出歌谣里的画面来。
6、母亲想通过这些歌谣告诉“我”什么呢?(干净、勤劳致富、寄托美好情思)
【板书:情思】
7、母亲想要传递的意思在歌谣中并没有说得很直白,而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这就是叫做?请大家在语文书102页倒数第二行,把这个词圈出来。
8、这些含蓄的歌谣,明快、流畅,朗朗上口,让我们再次深情吟诵。
三、讲故事。
1、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故事,你看,这就是篱笆小院上的星空(配图、配乐)。你想到了谁?你还能想到什么?(想象力真丰富)
2、这些故事母亲都讲过,母亲就是这样启迪着作者的想象。
【板书:想象】
四、唱童谣。
1、很快,母亲又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了人间,她为我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
2、自己读读,然后跟同桌说说你觉得哪首最有意思。
3、你觉得那首最好玩儿?为什么呢?
4、这么有趣的童谣,也可以读得更有意思,我们可以拍着手读,还可以怎么读?还可以?
5、那我们就这样,第一首拍手读,第二首跺脚读,要注意统一节奏,第三首男女生对着读,女生起头,预备齐。
6、有意思吧?大家读得笑意盈盈,特别开心。现在请你想想,通过这些童谣,母亲又给了作者什么呢?(幽默风趣的童谣带给作者太多的快乐、天真的童年)
【板书:快乐】
五、猜谜语。
歌谣中寄托了美好的情思,讲故事又丰富了作者的想象,唱童谣更是给予了作者快乐的童年。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的10到13小节,看看通过猜谜语,母亲又给了我怎样的启蒙呢?【板书:思维】
六、赏析。
1、歌谣、童谣、故事、谜语这四种民间文学形式的加入,为这篇散文增添了独特的情趣和韵味。文中其他的语言文字也是非常优美生动的,请大家默读体会,找出其中最精妙的一处,多读一读,体会好了,做些批注。
2、“第一小节”:
一篇优美的散文,往往需要在开头营造出一份美好的意境,这月色笼罩下的篱笆小院不仅是月光启蒙的地方,更是优美抒情的文字生长的起点。
3、“芳香的音韵”:
(1)如果说“三月的和风”写出了皮肤上的触觉,那么“甜甜的”就写出了作者的?“小溪的流水”则写出了?
(2)那“芳香的音韵”呢?(母亲的音韵带给作者非常美好的感觉,就像闻到芳香的气味一样让人愉悦,我们的各种感官都是相通的,各种奇妙的感受都在我们敏感的内心世界交汇)
(3)下面的四句话都出自莫言的笔下,都是莫言刻画声音的句子,你能隐约读懂作者想要传递给我们的感觉吗?
▲从西边那间房子里,传出一个湿漉漉的带着霉烂味儿的声音。(麻风病人,疾病的滋生与传染)
▲路西边高粱地里,有一个男子,亮开坑坑洼洼的嗓门,唱道:“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敢作敢为,不专业,粗犷、豪放)
▲刘大号一条腿跪着,一条腿拖着,举起大喇叭,仰天吹起来,喇叭口里飘出暗红色的声音。(刘大号有戏没戏?生命的枯竭,战斗的无望,无比的悲壮,否则就是鲜红色、金黄色)
▲日本兵又呜噜了一句话,很长,吐噜吐噜的,像葡萄一样。(老百姓听不懂,只觉得是一大串一大串的,很长很长)
(4)好的语言,就是把真实的感觉,恰如其分、淋漓尽致得表达出来,痛痛快快,不留遗憾。所以咱们写作文不是负担,而是机会,是酣畅表达的机会。
4、“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1)这两个“长”字,有什么不一样呢?(生长;孕育、流传)
(2)孕育、流传说得很准确,为什么还要用这个“长”呢?
看来它所表达的意思跟“长五谷”中的“长”一定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3)原文中用的是“疯长”,你觉得课文改的好不好呢?请表达自己真实的观点。(精神上的需求,极度的需求,疯跑疯跳)
(4)我们平时的语言表达也要追求这样的新颖生动,比如,我们就可以说:爸爸的脑袋不长头发,却长(智慧)。这语言多有魅力。
5、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1)我们还可以说,
“母亲用故事把丰富的想象,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2)同桌议论议论,还可以怎么说,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母亲用童谣把无穷的欢乐,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母亲用谜语把思维的乐趣,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6、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入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1)你平时见到过哪些雕像?(又是一个伟大的人物)
(2)这尊雕像还是玉石做成的,你又能体会到什么呢?(圣洁)
7、“最后一节”:
(1)这段文字总结了母亲在月光下对我的种种启蒙,定格了母亲这位启蒙老师的形象。
(2)时光匆匆流逝,母亲不再年轻。(配图配乐)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3)课文是作者在母亲逝去之后写成的,这些文字是作者对母亲最好的纪念和永恒的回忆。谁能用抒情的语调读出其中的美好情愫。谢谢你们的朗读。
板书:
唱歌谣 情思(寄托)
讲故事 想象(丰富)
唱童谣 快乐(给予)
猜谜语 思维(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