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国非遗“传承与创新”教育论坛于2018年5月24日在南京金陵图书馆报告厅举办。本次活动由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市教育局指导,由南京市文投集团、建邺区委宣传部、建邺区教育局共同主办,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学院和南京创意设计周组委会承办,金陵图书馆协办。作为2018南京创意设计周的重要板块,本届论坛以“研讨反哺教育”为目标,邀请南京乃至全国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家、学者、设计师及企业代表,从政策引领、学术指导、教育规划、市场反推四个维度共话非遗教育大计。
此次论坛承办方—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学院是国内第一所由政府批复成立的非遗人才培养及输出机构,学院将在莫愁中等专业学校积累的深厚办学经验的基础上,聚焦非遗,开展专业对口的职业高等教育,培养高端非遗人才,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此次论坛举办的宗旨即是为南京非遗学院的办学提供思路和指明方向。
论坛主要分为“专家视角”和“观点交互”两大板块。在“专家视角”环节,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戴珩从政策角度出发,梳理了国家近期出台的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政策法规,鼓励非遗学院办学与政策利好相结合,并提出了新时代所需要的六类非遗人才;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潘东标从职业教育顶层设计角度出发,阐述了非遗学院的办学背景以及“三中心、三基地、一平台”的办学思路;福佑设计机构创始人马聪结合多年市场实践的经验,强调“课题实践”在非遗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在“观点交互”环节,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院长张明、故宫书画修复大师张旭光、青铜器修复非遗传承人万俐、南京十竹斋画院院长卫江梅、中国科举博物馆副馆长尹磊围绕与非遗教育相关的热点问题进行观点碰撞,在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的衔接、非遗教育与国际的接轨、非遗教育与产业的互动方面提出了精辟的观点。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张明院长介绍了南京艺术学院与南京非遗学院在打通教育晋升通道、联合培养非遗设计人才方面的新尝试;非遗传承人张旭光、万俐分别从自身实践的角度出发,强调非遗教育与国际接轨应“选择性”,而非“全盘采纳”;中国科举博物馆副馆长尹磊介绍了欧洲手工艺的保护现状,并以沈从文和云锦的故事为例,建议南京非遗学院应“讲好故事”,同时提示了非遗传承不应只局限于纵向,也应采取横向视角,例如从“一带一路”的跨域文化交流的角度来把握非遗脉络;南京十竹斋画院院长卫江梅则从企业视角出发,提出了非遗人才应具备的相关素养。
论坛还专门设置了“非遗学院”板块。在这一板块,莫愁中等专业学校校长朱国美系统全面地介绍了非遗学院成立以来的办学成果和工作计划。作为学院的重要成果之一,非遗传承人培养计划已经圆满结束第一期,开启第二期,将古籍、惠山泥人、篆刻、绒花、青铜器修复纳入新一期培养课程。与此同时,南京非遗学院还与南京十竹斋画院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双方在论坛上互相授予“校企合作基地”称号,就饾版拱花人才的培养开展长期深度合作。(信息员 禇雪冬)
“专家视角”环节三位专家—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戴珩、市教育局副局长潘东标、福佑设计创始人马聪畅谈“理想的非遗学院”。
参与的论坛发言嘉宾合影
“观点交互”环节的五位嘉宾—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院长张明、故宫书画修复大师张旭光、青铜器修复传承人万俐、南京十竹斋画院院长卫江梅围绕非遗教育热点问题各抒己见,展开激烈探讨。
第一期非遗传承人培养计划导师代表邱晓刚、学生代表滕宏珍发表感言。
第二期非遗传承人培养计划导师接受聘书。
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朱国美校长介绍非遗学院办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