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0305
post:470305

秦淮区月牙湖街道苜东街社区“传承民族文化 记住我们的根”讲座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隆重、最温馨且最有民族文化含量的传统节日。为了让我们的孩子走近中华文化,了解这个传统节日饱含的丰厚文化信息,知道我们从何而来,往何处去,懂得珍惜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我们月牙湖街道苜东街社区连续六年在寒假期间组织年俗文化活动。我们为孩子们讲述与春节有关的文化知识,如:古典诗词、对联、灯谜、属相、秦淮花灯等。而后,配以品尝春节小吃,如:水饺、汤圆、春卷、馄饨等,让孩子们真切生动的感受民俗文化的无限魅力。

1月22日上午,苜东社区精心组织了一场“秦淮灯彩、靓丽名片”的讲座,而后配了“吃年糕、品年俗”的活动。

主讲人是本小区居民,二十九中退休教师,今年79岁的欧阳老师。她为这场讲座做了认真的准备,不但查阅了许多资料,回顾自己一家三代人的秦淮花灯情缘,还和本小区的马厚诚老师专程去访问了秦淮区花灯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忠民老爷爷。

社工为欧阳老师的讲座做了精美的PPT。她先对孩子们说,秦淮灯彩,历史悠悠,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东吴时期,继而唐宋时期,鼎盛于明清时期。自明朝就有“秦淮灯火(彩)甲天下”之美誉,一直影响至今。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正在筹备申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每年春节至元宵节前后,夫子庙秦淮河畔,人潮涌动,水泄不通,各式各色彩灯高高挑起悬挂,映红了天地间。观灯买灯,回家挂灯,是南京人亘古不变的年俗。随着讲解,屏幕上出现了一组秦淮花灯,从夫子庙到白鹭洲、中华门城堡,再到大报恩寺的壮观美图。孩子们被这热闹的场景深深震撼。接着,欧阳老师亮出了一盏鲜艳夺目的荷花灯,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关注的目光。

然后她详细介绍了走访王爷爷的具体情况。王爷爷从12岁随父学艺,至今已有62年了。别小看这荷花灯,做起来可不简单了,有二十几道工序。先从做框子,也就是骨架开始,要采购竹子,然后开片、打结疤、剥青皮、修边,围成圈子和框子,把灯的“筋骨”,也就是架子搭好,固定好。而后做花瓣,更是个繁复的过程,要备纸、裁剪、染色、晾干、打皱褶等。欧阳老师一边讲解,一边出示一些制作花灯的零部件及工具。孩子们听得十分认真,神情专注。欧阳老师告诉孩子们,王爷爷一再强调,这二十几道工序,一道都不能马虎,是老祖宗传下的规矩,得老老实实做。而采购原材料,也不能图省钱、省事,他有固定的信得过的供货商。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保证质量,传承好老祖宗留下的手艺,传承秦淮文化。

王爷爷如今在政府的扶持和关心下,有了自己的品牌,他做的荷花灯,已经成了政府送给来参观的国内外宾客的伴手礼。他为自己的花灯走出家门、走到五湖四海而自豪。

欧阳老师最后对孩子们说,这些老手艺是我们宝贵的传统文化,是家乡文化、秦淮文化的杰出代表。保护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是保护民族的历史,保护民族的根和魂。

讲座结束后,马厚诚老师向大家简要的介绍了春节吃年糕习俗由来和寓意。然后,关工委五老成员和社工们当场为大家煮排骨汤年糕,现场热气腾腾,二十五六个孩子,个个欢天喜地。

这场活动给孩子们和家长留下了深刻印象。有的孩子说,知道了花灯制作的不易,理解了工匠精神;有的说,这下子明白了秦淮花灯的悠久历史,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有的说更加懂得了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家长们也纷纷反映,这场活动很好,形象生动真切。不但孩子们受教育,连自己都增长了知识。春节时一定要带孩子们去观灯、赏灯、买灯,传承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