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到无边天作岸 , 山登绝顶我为峰
——高淳中专金牌选手和金牌教练的故事
一名中职学生毕业后就业年薪能有多少?10多万!这不是天方夜谭,在高淳中专校,这就是事实!
南京十四电子研究所一般只招收985院校的优秀毕业生。但高淳中专校已有十多名学生被南京十四电子研究所录用;这些学生都是江苏省及国家技能竞赛获奖选手。靠着在高淳中专校练就的一技之长,靠着在高淳中专校培养出来的吃苦耐劳精神,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敲开国企的大门,走向崭新的人生。
是职业教育,造就了学生精彩的人生。高淳中专校在2015年江苏省技能竞赛中获得6枚金牌、4枚银牌、9枚铜牌,在国赛中获得1枚金牌。金牌的背后,不光是鲜花和掌声,是那沉甸甸的汗水和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
陈子豪,2015年省赛钳工第一名获得者。2013年以305分的中考成绩被我校中职机电专业录取,当时入学时情绪低落,认为自己是中考的失败者。根据学校相关政策,学校教师子女,可以照顾进入升学班,参加单招高考。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但他却说:“不,我要学技术。条条大路通罗马,并不只是上大学才能光宗耀祖。”他果断的选择了就业班。
刚入选钳工竞赛班时,劲头十足,但一个星期后,就产生放弃的念头了——实训生活单调、枯燥、痛苦;没有刻骨铭心的经历,就不会有人生历程上的飞跃,在指导老师的教育下,他很快调整心态,投入到热火朝天的训练中去。那些日子,几乎每天都在钳工训练房:吃饭让同学带快餐,睡觉就窝在他爸爸办公室内的沙发上,只为静下来,苦练技能。没有硬本领,即使上了赛场,也终究会被淘汰。临近比赛的日子,为了攻克训练过程中的一个个技术难关,在辅导老师的精心指导下,经过成百上千次的打磨、雕琢,他越来越有信心。很多时候,中途顾不上喝一口水,连上一次厕所都尽量忍着,目的就是能够完全适应省赛的连续不间断地奋战。有时走路、吃饭甚至睡觉时都在琢磨那些棘手的难题,训练的越多,实战时就能从容自如。那些日子,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了省赛集训上,苦尽甘来,在高手云集、强手如林的赛场中脱颖而出,一举夺魁。
学生的成功,离不开老师的精心指导和无私的奉献。陈运亮,高淳中专校实训处副主任,“制冷与空调设备组装与调试”项目的技能辅导老师,在他的辅导下,濮雪飞同学获得了2015全国技能大赛该项目的金牌。当陈老师第一时间在电话里告诉大家消息时,只有一句“我们终于获得金牌了”,便在唏嘘声中挂断了电话。大家都知道,为这一枚金牌差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2015省赛后,陈云亮老师就带领学生到无锡进行为期两个多月 “制冷与空调设备组装与调试”项目的集训。集训时间非常紧张,每天上、下午各要完成一次完整的训练,每次训练历时三个半小时。为了发现选手存在的问题,在选手操作过程中指导老师必须全程观察、记录,才能在晚上告知选手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法,进一步优化提高,并对第二天的训练提出具体要求。后来,陈老师发现选手同一个错误问题反复出现,经常出现心浮气躁,审题不清的现象,导致水平不能正常发挥。陈老师知道,可能是由于环境陌生,训练强度高,压力大,在与水平较高选手的较量中,发现自己存在很多问题,导致自信心不足。这是选手心理上出现了问题,当天晚上就与他促膝长谈,进行心理辅导,为其减压,让其尽快调整好状态,投入到的正常的训练中。晚上选手休息后,陈老师还要继续整理理论及编制第二天实操任务书,常常要到12点以后才能休息,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通过专家测试,进入第二阶段的国赛备战。
在得知这一好消息后,既喜亦忧,喜的是终于拿到了冲刺国赛的门票,忧的是他妻子已有多月的身孕,现在是保胎的关键时期,要减少运动,卧床休息。夫妻两人独在异乡为异客,到底要不要去参赛?去了能不能全身心投入到集训工作当中?陈老师心中百转千回。这时妻子鼓励他——为国赛已经准备了这么长时间,机会只有一次。关于孩子,我们还年轻,有的是机会。但就在参赛前两天的晚上,陈老师接到医院电话,说他妻子大出血,现正在抢救,需马上赶回,陈老师知道,这时集训正处在关键时期,此刻一走,选手的心理肯定会受到影响,这将意味着前功尽弃,于是下定决心打电话给学校领导,请求帮助。得知消息后,学校领导告立即赶往医院,动用一切力量参与救助。也许是陈老师的奉献精神感动了上苍,大人小孩终于转危为安。
金牌的光芒是耀眼的,但它积淀的是辛勤的汗水,是越挫越勇的意志, 是职教人对教育事业的不懈追求,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随着江苏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不断加快,人才需求的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对技能型人才的规模和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广泛提升劳动者素质、提高技能水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职业教育的发展已迈上康庄大道。